2015京都秋之旅 – 6
位於京都市山科區的毘沙門堂,過去是皇族出家的寺院,也是天台宗的京都五大門跡之一,創建於西元703年京都御所附近,曾經被燒毁又多次重建,現址是於1665年重建的,主祭神是七福神中的「毘沙門天」。
一直以來,這裡並不是熱門的旅遊景點,然而可以欣賞春天櫻花和秋季楓葉,尤其近幾年來,以紅楓隧道聲名大噪的勅使門參道,更是聞名遐爾,清晨由飯店慢步過來只要廿分鐘,雖然沒見識到紅楓隧道,但清淨幽雅的環境,也足以令人神清氣爽。↓
路上會經過一些住宅區,這是在朱安橋上看到的山科疏水,就是從琵琶湖引水到京都鴨川的水道,於西元1892年完成,現在已成欣賞櫻花、油菜花、和楓葉的熱門景點。
門跡立碑
陡峭的石階表參道,階梯最高點就是建於1665年的仁王門。
仁王門的大燈籠。
本堂
寺內有幾個小寺院與神社。
高台上的辨財天,是賞楓的絶佳觀景點,可惜季節未至,都還是一片翠綠。
勅使門,是後西天皇賜給毘沙門堂第三世門主「一品公弁親王」的,於西元1693年遷移至此,由勅使門往裡看,有一顆百年枝垂櫻屹立於中庭。
由勅使門口往下看,就是勅使門參道。
由仁王門進入,再從藥醫門出來,剛好在寺內環繞了一圈,。
勅使門參道,以深秋的「楓紅地毯」著稱,現在未到深秋時節,看起來並不特別。
日本鐵道的宣傳海報,這就是紅楓時節的勅使門參道,美麗的楓紅地毯,彷彿是人間仙境。
雖然沒有看到美艷的紅楓,但毘沙門堂幽雅的環境,讓我們倍感心情愉悅。
東福寺,自西元1236年起興建,歷時19年完成,正尊為釋迦如來,在京都五大寺院中排列第四,自古香火鼎盛,寺內佔地寬廣(17萬平方公尺),包括25座塔頭(日本禪寺裏的小寺院)。
東福寺取名於奈良東大寺和興福寺的兩個字,具有鐮倉/室町時期的禪宗建築風格,展現出日本傳統庭院之美,同樣是以賞楓名勝著名。↓
寺院佔地真大,進入仁王門後,隨著道路的左彎口拐的,還會經過10多座塔頭(小寺院),每個塔頭各有其歷史與特色。
臥雲橋,東福寺三座名橋之一。
從臥雲橋看向通天橋,這兩座橋中間的小山谷及庭園,就是楓葉最美的地點。
走進日下門,這裡開始才是寺院的心臟地帶,右邊的建築是禪堂,正前方是本堂側面。
現存日本禪寺中最古老的山門,高達22公尺,1319 、1334 和 1336 年曾遭遇火災燒毁,現在的樣貌是火災後不久重建的,至今已逾六百年了,1969 年,日本文化部再耗資 250萬美元,歷時8年9個月翻修,所以保存及維護的相當完好。
本堂(佛殿),從門前的人可以看出這個建築的雄偉巨大。
連接本堂與開山堂的走廊。
庭園裡有日本皇室親王及王妃們栽植的樹木,並立碑流傳。
通天橋本身是從本堂(正殿)延伸而出的走廊,後來慢慢成為有屋頂的橋,是賞楓的絶佳景點。
賞楓旺季時,橋上將會是擠得水洩不通,不像現在這般清靜的模樣。
從橋上望過去,隔著溪谷的那端,就是之前走過的臥雲橋。
走廊底端是個叉路,右轉是向上通往開山堂,左轉是庭園。
往開山堂的上坡走廊,終於看到稍為變色的楓葉了!
開山堂(常樂庵),祭祀著創建東福寺的開山始祖 - 聖一國師(圓爾),他曾遠渡中國宋朝拜師求經。
爬上開山堂,大家幾乎都會坐在長凳上,欣賞庭院裡的枯山水,順便歇歇腳。
歷經歲月的門扉。
愛染堂,是日本南北朝時代建造的紅色八角圓堂。
洗玉澗,是貫穿東福寺的的溪谷,由西至東的橋樑為: 臥雲橋、通天橋及偃月橋。(相片中溪谷上方是臥雲橋)
從庭園中仰望通天橋,想那楓紅時節,必定是美不勝收。
換個角度想,因為是遊客不多的時節,我們才可盡情地,欣賞東福寺的禪意之美。
連結:京都秋之旅 - 2015年10月
1. 時代祭 - 歷史風情畫
2. 姬路城 - 天空之白鷺
3. 醍醐寺 - 千年古刹
4. 河合神社 - 第一美麗神
5. 永觀堂 / 南禪寺
6. 毘沙門堂 / 東福寺
7. 西本願寺 / 東寺
希望您也會喜歡搭配的背景音樂!
留言列表